推到 Twitter!
推到 Plurk!

這裡記錄了紫陽門珍貴的五術資訊,八字、紫微斗數、占星、卜卦、風水、陽宅、陰宅、姓名學、密宗、道法、巫術... 歡迎共同探討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,若需轉載請先留言告知。



昨天,朋友阿華來找玥灃喝茶,席間談到了現今的教育體制,因為以前工作的關係,對於中小學的教育,玥灃還算熟悉,所以就提供了一些意見以及看法,其中免不了又幫他的小孩子看看命,也以此來評估教育的方向。

 

在聊天的過程,阿華不斷跟玥灃說現在的小孩子很可憐,教材改來改去,父母根本也不知道怎麼教導。

 

我則跟阿華說,現代的教育早以不比過去,鄉土教材、傳統教育、民俗知識已經逐漸抬頭,對於教育當然不可能像過去一樣「背多分」,必須實際的體驗、理解才能夠了解。

 

阿華拿出小朋友的考卷給玥灃看,考卷上有一個特殊的名詞「出鳥母經」,朋友問我這是什麼意思,我說﹕你用台語唸看看不就知道了。

 

阿華﹕「哈!原來是這樣啊,可是我要怎麼解釋鳥母是什麼給小朋友聽呢?」

 

玥灃﹕「很簡單嘛,你去鄉下找家裏有小朋友的人家,等他們有拜床母的時候就帶她去看,然後等一些廟宇在做十六歲的時候又帶她去看,看完在解釋也就懂了」

 

做中學、學中做,看了一次、體驗過一次,一輩子就忘不了,這是玥灃執教命理五術以來的經驗之談,口訣不去用它就只是口訣,用了以後而且產生效果,他才是真正的有用。

 

期間我們又談了許多,除了命理問題,也談了一些民俗問題,玥灃跟阿華說,你就回去每天看紫陽門部落格就好啦,相信以後你看到學校教材都會覺得淺顯易懂。

 

因此,我答應了阿華以後多寫一點關於民俗方面的東西,中國人敬天地而畏鬼神,民俗的東西不脫離氣候的變化、鬼神的問題、地理的環境這幾樣事件,而這幾樣事情多半又與節日有關,也就是說,只要了解節日,民俗也就瞭解了大半了。

 

清明節又快到了,今天我們就先來談談清明節吧!

 

冬天已過而清明將至,清明節是華人的重要節日,每逢清明節,人們總是要前去祖先的墳前整理整理,順便為祖先上上香,可以說清明節是除了三大節日﹙過年、端午、中秋﹚以外,最重要的節日。

 

淮南子.天文訓云:「春分後十五日,斗指乙,則清明風至。」

歲時百問云:「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淨,故謂之清明。」

帝京歲記勝:「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淨明潔,故謂之清明。」

 

清明節是由中國二十四節氣而來,因清明節到來後,冬天的冰雪逐漸消融,萬物開始生發、生長,一切事物逐漸清楚而明白,故而稱之清明。

 

清 明節是個很特殊的節日,除了它是跟節氣融合的一個節日以外,他還與古代的一個節日「寒食節」有很大的關係,在古代寒食節是非常重要的,但是現代寒食節已經 不再被人所重視,原因是因為寒食節的許多習俗都已經被清明節所融合,所以現代來說,算是兩節一起過,只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罷了。

寒食節傳說

在談清明節之前,我們就先來談談寒食節的由來,寒食節的由來在左傳中有記載,是晉文公與介之推的故事,玥灃將原文貼於下。
 

晉候賞從亡者,介之推不言祿,祿亦弗及。推曰:『獻公之子九人,唯君在矣,惠、懷無親,外內棄之。天未絕晉,必將有主。主晉祀者,非加而誰?天實置之,而二三子以為己力,不亦誣乎?竊人之財,猶謂之盜,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?下義其罪,上賞其姦;上下相蒙,難與處矣。」

其 母曰:「盍亦求之?以死,誰懟?」對曰:「尤而效之,罪又甚焉。且出怨言,不食其食。」其母日:「亦使知之,若何?」對曰:「言,身之文也。身將隱,焉用 文之?是求顯也。」其母曰:「能如是乎?與女偕隱。」遂隱而死。晉侯求之不獲。以綿上為之田,曰:「以志吾過,且旌善人。」

 

在此,玥灃也簡單做個介紹,若是看得懂文言文的朋友也可單看原文或查閱相關書籍、史冊,玥灃才疏學淺,若有錯誤還請看官們見諒。

 

在春秋戰國時期,因為晉國發生政變,晉獻公的九個兒子被害死了八個,只剩下重耳也就是後世人稱的晉文公,重耳在群臣的保護之下,四處的逃亡,逃到了某處,天氣又濕又冷,食物也都吃光了,所有人都不知道應該要怎麼辦。

 

重耳絕望的坐在地方嘆道﹕「難道就要在這裡死去了嗎?我死是不足惜,可憐的是天下的百姓啊!」

 

就在這個時候,重耳的一個臣子介子推端來了一碗熱騰騰的肉湯,恭恭敬敬的拿給了重耳,因為餓壞了,重耳很快的把肉湯吃完,吃完以後卻忽然想起﹕「天寒地凍,又在荒郊野外,哪來的肉湯呢?於是便問介子推」

 

介子推拉起了褲子,說道﹕「這是臣子大腿的肉,公子若還餓,我願意把另外一腿也割下來給您吃」

 

重耳感動的說﹕「你這樣待我,叫我如何報答你呢?」

介子推﹕「我不求公子的報答,只希望公子能夠早日振作,憐憫百姓之苦,讓天下的百姓皆能安居樂業,這樣我願足矣」

 

重耳在外流王將近二十年,靠著晉國的臣子幫忙,終於推翻了作亂的政權,重新迎回重耳,重耳也就順理成章的登基了,登基以後,大肆豐賞有功的臣子,可是卻忘了封賞介之推。

 

其實,介之推本人是很不喜歡這種封賞的,所以才有與他母親的一段對話。

 

介之推﹕獻公有九個兒子,但是到了今天只剩下公子於世間了,惠王和懷王都沒有親近的人,連國內外的人都捨棄了他們,如果上天不願意滅絕晉國,必然會產生一位 明 君來領導大家,放眼天下能夠主持晉國祭祀大典之人,除了公子又有誰呢?

 

如今公子即位,這是上天的旨意,又豈是幾個人的功勞?那些貪圖功勞者,還真以為是他們的功勞嗎?這不是欺騙又是什麼?偷竊別人的東西叫做盜賊,那偷竊上天的功勞,又要叫什麼呢?

 

居下位的人,把這種罪過當作是功勞而且理所當然,居上位者卻又獎賞這種行為,這種上下互相欺騙的行為,我又怎會想要跟他們相處呢?

 

介之推母親﹕你自己不去討封賞,如果餓死了,那是怨不得別人了,不是嗎?

 

介之推﹕我都已經不喜歡這種行為了,如果還跟他們一樣,那我的罪不就更深了,更何況我已經說出責備他們的話,又怎能去接受俸祿呢?

 

介之推母親﹕那你至少也讓他們知道一下,好嗎?

 

介之推﹕言語是附屬在身體上的,如果連身體都要隱藏起來,那講什麼話還有意義嗎?若是我在去說,不就是為了求取顯耀了嗎?

 

介之推母親﹕你真的要這樣做,那我也陪你一起去隱居吧

從此以後,介之推和他的母親,就隱居於棉山之上,不再問世間之事。

後來有人也為介之推抱不平,於是就寫了張標語﹕「有龍矯矯頃失其所,五蛇從之,周遍天下。龍飢無食,一蛇割股。龍返其淵,安其壤土。四蛇入穴,皆得其所。一蛇無穴,號于中野」

 

重耳看到後才猛然想起,他竟然忘了介之推之前的割肉之恩,於是重耳親自到介之推的家中,想要道歉並且給予封賞,但到了介之推的家中,結果到介之推家中,沒想到介之推已經搬家,於是詢問鄰居,鄰居說﹕「介之推不願意接受封賞,已經背著他的母親到棉山隱居啦!」

 

於是,重耳調遣他的手下,前往棉山找尋介之推母子,可惜找了許久都找不到,有人建議﹕「不如我們放火燒山,火燒三面,只留一面,介之推母子看到火燒,肯定會跑下來的,到時候自然就可以找到他們了」

 

沒想到,整座山都燒光了,還是不見介之推母子,重耳這時候急了,趕緊派兵進去尋找,結果在一個柳樹下,找到介之推母子的屍體

 

重耳不禁大哭失聲,之後將介之推母子的屍體埋葬,就在移開介之推屍體的時候,重耳忽然發現,屍體之後的柳樹有個樹洞,樹洞裡面似乎有個東西,重耳將他拿出來一看,原來是衣服的一角。

 

衣服上寫了一首詩﹕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願主公常清明,柳下作鬼終不見, 強似伴 君作諫臣,倘若主公心有我,憶我之時常自省,臣在九泉心無愧,勤政清明復清明。

 

重耳看了這首詩,滿懷著悲傷,將這塊衣布收入懷中,再命令屬下好好安葬介之推母子,為了紀念介之推,也為了隨時警惕自己,重耳又命令部下砍了一塊柳木,將他做成木屐,每天穿在腳下,每天穿著就會唸著﹕「悲哉足下!」後世「足下」一辭也由此而來。

 

隔年,重耳率領群臣到棉山上祭拜介之推,忽然發現,當初被燒死的柳樹,竟然又復活了起來,看著柳樹隨風飄逸的樣子,似乎又看到了當初那個忠心,而且又不願接受封賞的介之推,重耳的心中久久不能自己。

 

也因為介之推的緣故,重耳下令在介之推死亡的這天,全國都要為他默哀紀念,也因為介之推是被火燒死的,所以這天禁止使用任何火,也禁止食用任何熱食,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。

 

故而古書,荊楚歲時記注:「介子推 三月五日 為火所焚,國人哀之,每歲暮春,為不舉火,謂之禁煙,犯則雨雹傷田。」

 

實際上,寒食節不用火在周朝的時候已經有記載,介之推的故事有人說是穿鑿附會,但玥灃倒是認為,每個節日的背後,若能增加點美麗或者淒涼的故事,不是更有美感嗎?

 

也因為這些故事,讓中國人的許許多多節日與禁忌能一代一代傳下去,這不也是很好,至於是否穿鑿附會,就留給歷史和考古學家去研究吧

 

寒 食節的由來,主要是因為先民的對於宇宙星辰的信仰,中國人把天上主要星辰分為二十八星宿,春天角、亢二星現,此二星屬青龍而青龍又屬木,木會生火容易引起 火災,所以必須在這之前就要禁止用火,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,所以遠在漢朝以前,寒食節是整整一個月都不可以用火,直到漢朝才改為三日,而唐宋時期才又改為 一天,延續到現代。

 

清明節傳說

至於清明節的由來,傳說跟漢高祖劉邦有關係。

相傳,劉邦在爭得天下以後,衣錦還鄉,準備去替已經過世的父母清掃墓園,並且報告他已經成功歸來,可是到了墳墓區以後,發現整個墳墓區因為戰爭的緣故變的殘破不堪。

 

劉邦努力的找尋,發現大部分的墓碑都已經損壞,或者不知去向,直到黃昏還是找不到父母的墳。

 

劉邦痛苦不已,想到奮鬥了一輩子,回到家鄉卻連要幫父母掃個墳都不行,最後劉邦拿出一張紙,撕成非常多的小紙片,向上天禱告:「若天有靈,請以這些紙片,指引我父母的墳墓吧」接著往天空一灑

 

所有的紙片都隨風飄逝,唯有一張紙片停在某個土堆上,不管風怎麼吹都絲毫不動,劉邦興奮的跑去那邊看,果然在那裡發現了父母的墳墓。

 

這就是清明節祭祖時要在墳頭上放上掛紙的原因,其實就是仿效劉邦當初的行為,時至今日放掛紙也變成一種習俗,更主要的是代表這個墳墓是有人祭拜的。

 

現在的台灣,清明節祭祖的習俗除了掛紙以外,還有許多的禮俗,而這些禮俗則因種族、部落、地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,以下玥灃就講幾個比較常見的習俗給各位看官了解。

 

清明節習俗
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掛紙

掛紙的由來前文已經講過,掛紙流傳到現今已經有一些改變,比方說目前比較常見的掛紙有三種﹕黃色、白色以及五色掛紙。

 

通常是在清掃墳墓完畢以後,將掛紙放在墓龜以及墳頭上,除了代表這個墳是有後代子孫祭祀的以外,也代表著替祖先的家更換新瓦的意思。

 

二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祭祖

祭祖是清明節的重頭戲,台語又稱清明節的祭祖為「陪墓」,另外有些人在春節期間也會去祭祖,這個稱之為「探墓厝」,很多人在講的時候會將他混淆,實際上這兩個是不同的意思。

 

清明祭祖從非常久以前就已經有了,遠在唐朝玄宗時代,就已經將清明掃墓編入國家的禮儀制度之中,宋朝之時清明寒食節的時候,太學以及武學皆會放假,師生都要去為先人掃墓,可見古人對於清明節的重視。

 

祭祖之時,通常要準備三牲﹙三種肉類,通常是雞魚豬﹚以及酒和紙錢,有些地方的人們還會準備「子孫燈」,並在墳墓之前點然後帶回家,據說這樣就可以讓子孫得到福氣,並且又有讓子孫興旺的意思。

 

在客家人的習俗裡,雞蛋也是祭祖必須的物品,而且必須在祭祖之後,於祖先目前撥殼並灑於墓前,然後給所有的家人分食,把蛋殼剝掉,象徵的除舊佈新以及把過去所有壞事都丟棄的意思。

 

吃完蛋之後,又會發粿仔給所有的小孩食用,俗稱﹕「印墓粿」,最主要的意涵就是象徵祖先的恩澤永留於後代子孫心中,也藉此提醒小孩子莫忘根本。

 

傳統的客家人,通常都不是於清明節的時候祭祀祖先,但由於文化融合以及現實環境的關係,在台灣的現代,不管哪個種族大多是在清明節祭拜了。

 

三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吃潤餅

在閩南人的習俗中,潤餅是清明節最重要的食物之一。

 

其實,吃潤餅在中國以前就已經有這種習慣了,比如杜甫的詩就有寫道:「春日春盤細生菜」。

四時寶鏡也提到:「立春日,食蘆菔、春餅、生菜,號春盤」。

 

四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放風箏

自古以來即有「清明斷鷂放災」之說,所謂的斷鷂放災就是說,清明節掃墓以後,人們將這一年來的所有災難以及疾病都寫在風箏上面,然後放起風箏,當風箏飛到最高點的時候,剪斷風箏的線,讓他隨風而逝,也讓所有的災難以及病痛都能夠隨風飛走。

 

清明節的時候,正是出門踏青玩樂的時候,許多人也會藉由這天出外旅遊,放風箏當然也是個很好的活動,所以古人又發明了斷鷂放災,讓人們在遊玩之虞,更能夠達到去病除災的好兆頭。

 

 

待續...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玥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